六月初夏,大多数毕业生都在享受最后的校园生活,而在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里,5位大四学生却依旧忙碌,丝毫没有毕业的松懈。这几位同学是将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的2019级园艺专业毕业生。除了“园艺专业毕业生”这个身份外,她们还有另外一个“隐藏身份”——生命科学学院园艺专业第一届“海燕计划”成员。今年,首批28位“小燕子”们就要展翅高飞,她们有近90%的学生将进入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及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继续在农学领域续写青春篇章!
缘起——新农科培养新农人
“海燕计划”源自历史深处。上海师范大学前身“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门上曾竖有一块“欢迎同学们来校学习”的匾额,匾额上方立着五枚五角星,每枚星上又各塑一只展翅高飞的海燕。这五只来自历史深处的海燕,今日仍以年轻姿态翱翔。
2021年,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全校唯一的农学专业园艺获批全校首个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开展新农科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为之命名“海燕计划”。在以“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根本前提下,“海燕计划”锁定“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2019级园艺专业学生中先后择优选拔了28名同学,开启了新农科培养新农人的航程。
筑基——厚土地滋养大学问
园艺专业以上海市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支撑,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15名、上海市农业体系专家3名、上海农业企业兼职行业教师15名;拥有近5200平米的校内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同时与上海市农科院、上海辰山植物园等10余家单位共建校外实践基地。
学院为每位“小燕子”配备了科研导师,通过“实验室科研训练”与“本科实验课程”学时学分换算、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院村联合“现代都市农家科技小院”、设立专项课题、建设“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为主要模式的“科研共同体”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学生在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强化科研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培植新农人重农、爱农、为农、兴农的深厚情怀。正是这片“厚土”,滋养了“小燕子”们的“大学问”。
突破——能吃苦赢得好成绩
在其他同学感受毕业快乐的时候,“小燕子”孙亚捷同学早早进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在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实验基地,投身到充满挑战与艰辛的入侵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之旅。这样的“自找苦吃”贯穿了她大部分大学时光,这也几乎是所有“小燕子”的生活主基调。正是能吃苦,2019级“海燕计划”的同学们在校期间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国际)花展未来园艺设计师景点铂金奖等多项学科专业类竞赛奖项;取得以苔藓、蝴蝶兰、月季、菠菜等为研究对象的近1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6人次获得各类奖学金。更值得一提的是,2019级园艺专业学生党员中,有一半都是“小燕子”。
除了学生取得了好成绩,园艺专业课程、教材与教学基地建设水平也硕果累累——新增上海市重点课程1门、出版专业教材3部、新增校企联合教学实践基地2个。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园艺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自找苦吃”,在新农科建设、新农人培养中做着各自的贡献。
未来——小燕子展翅翔四方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发来回信,“海燕班”的同学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直研浙江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的“小燕子”张思纯表示:“农安天下安,学农安天下,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推进‘三农’事业发展,是农学人的初心与使命。未来,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青春之我,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怀揣着这样的初心使命,第一届“海燕计划”的同学们从上海师大展翅飞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天地。28名“小燕子”中既有进入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双一流综合高校;也有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农学强校;更有飞向进入香港中文大学、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还有投身基础教育行业。无论飞向何处,“海燕计划”带给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青春烙印,将伴随“小燕子”们展翅高飞。
(供稿、摄影:生命科学学院)